健康夜话 | 设立边界就是“冷漠自私”吗_人际关系_因为_李薇
小编暖心提醒,音乐相伴更有感觉~
吴珍珍 李薇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聊天时,对方一味打探隐私,让你心里很不舒服;朋友没经过你的同意,就随便动用你的东西。这些让人困扰的场景背后,都指向一个关键概念—— 边界感。
什么是边界感
所谓边界感,就是每个人在心理、情感和物理层面划定的界限,它像一道无形的屏障,保护着我们,让我们感到舒适。有了清晰的边界感,人际关系才能更健康,因为它既是对自我的尊重,也是对他人的尊重。
不过,很多人并不明白该如何培养边界意识,甚至还有个误区,觉得设立边界就是冷漠自私。可实际上,设立明确的边界不是为了疏远他人,而是为了在关系中找到平衡,既不让自己受委屈,也不轻易侵犯别人,这样才能让彼此的相处更轻松、长久。
展开剩余71%边界感包含多个不同的维度。物理边界关乎对个人空间和物品的掌控,就像没经过允许,不能随便触碰别人,也不能翻看他人的私人物品。情感边界是要学会拒绝,比如,当朋友长时间抱怨却不愿意做出改变时,要保护好自己的情绪能量。时间边界是要明确自己的时间该如何分配,比如,不会因为别人临时提出请求,就把自己原本的计划打乱。认知边界则是尊重彼此在观点上的差异,不强行去说服别人,也不贬低他人的想法。
研究显示,缺乏边界感的人更容易陷入焦虑、抑郁的情绪中,或者形成“讨好型人格”,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会导致情绪耗竭。而清晰的边界感能够减少误会和冲突,比如,住校时,舍友知道你很爱干净,会更尊重你的习惯。不仅如此,边界感还能增强自我认同感,因为它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,当你明确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请求时,其实也是在告诉自己和他人“我的感受很重要”。
边界感缺失的常见表现
边界感缺失的人,往往会有一些比较典型的表现。比如,他们可能会过度付出,总是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,可事后又常常感到委屈;有些人特别害怕拒绝他人,总担心说“不”会破坏彼此的关系,哪怕心里不情愿,也硬着头皮答应;有的人控制欲很强,喜欢干涉别人的选择,就像有些父母会替已经成年的子女规划人生。
另外,隐私界限模糊也是边界感缺失的常见表现。比如随意询问别人的考试成绩、学籍号、身份证号、父母职业等问题。
如何建立边界感
想要建立边界感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首先,进行自我觉察,先弄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。比如,是否介意朋友向自己借钱,能不能接受伴侣查看自己的手机,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个人边界。
其次,要学会直接且礼貌地表达。可以试试这样的公式:事实+感受+请求。举个例子,“你最近常常临时约我(事实),但我需要提前安排时间(感受),下次你可以提前一天告诉我吗?(请求)”,这样的表达既清晰又不会让人觉得被冒犯。此外,要接受他人的拒绝,因为边界感是双向的,当别人对自己设限时,要尊重他们的选择,而不是觉得对方不近人情。
最后,可以从小事开始练习。比如,对推销电话说“不需要”,再慢慢把这种设定边界的方式运用到亲密关系中。
设立边界并不是自私的表现。适当的边界感能带来双赢,避免关系因为压抑或冲突而恶化。就算是亲密关系,也同样需要设定边界。越是亲密的人,越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,就像再恩爱的夫妻,也需要独处的时间。
边界感不是在心里筑墙,而是为关系划出一道缓冲带。它就像交通规则,看似是一种限制,实际上是安全和效率的保障。真正的成熟,是既能温柔而坚定地守护自己的边界,也能从容地接纳他人的边界。下次当你感到不适的时候,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:“我的边界被冒犯了吗?”然后勇敢地迈出改变的第一步。
来源:学生健康报
文: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吴珍珍 李薇
插图:由AI生成
策划:张灿灿
发布于:北京市